第22章 像这种要求,这辈子没见过(1 / 1)

时间流逝。

三清观岁月静好的氛围被打破,逐渐热闹起来。

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经历数天的努力之后,三清观终于得以修缮。

能够看到工匠们三五成群,在三清观中那劳作。

尤其是苏轼,简直是三清观的第一劳模。

他既要指挥工匠们动工,又要负责烹饪工匠们的饮食。

这段时间他可谓是大忙人。

但却乐在其中。

好久没有这么畅快发泄体力了。

以前的体力根本不准许他过于劳作。

这可看的张怀民酸溜溜。

都是老头子,你凭啥跟还在壮年似的?

对于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齐风深表欣慰。

三清观好歹也是他的家。

谁不希望自己家里阔气一些,别老是下个雨都是弄得观里泥巴满地。

然而,这景象没有持续多久。

三清观就突然恢复了冷清。

“怎么回事,为什么工匠们都齐齐罢工?”

齐风从静修中醒来。

平常时候,三清观中已经充满工匠们的吆喝声。

但今天都大中午,居然都不见一个工匠来?

“小老儿也纳闷,已经让怀民下山查明原因。”

苏轼眉毛间充满了疑惑。

一个两个工匠忽然身体不适,不按契约劳作还说的过去。

怎么所有工匠都不来了?

“说曹操,曹操到。”

苏轼眼前一亮,看到张怀民从观外回来。

明显。

张怀民的脸色并不是很好。

“怎么了?”齐风询问。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些工匠就是不来三清观做工。”

“他们又没有真的生病。”

“我问他们,他们也不说原因,一副忌讳莫深的模样。”

张怀民提到这事,也一脸不解。

“没有平白无故的旷工,背后一定有理由。”

苏轼皱眉。

工匠大多都是本分人家,而且很注重与雇主的契约。

干他们这行,信誉很重要。

“不用想了,那些工匠说什么也不会来。”

苏轼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吆喝声。

所有人皆是一愣。

齐齐看向三清观口。

一群大宋官家打扮小吏已经是踏入了观中。

大概有十三人左右。

“官府的人,他们来这干什么?”

齐风心中有些讶异,正在思索。

“你是何人,刚刚那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工匠们不会来了。”

苏轼敏锐的察觉话语不对。

他看向领头的关差。

“我?我是金陵县衙的师爷。”

一个留着八字胡,看上去面貌猥琐的中年男子摇头晃脑的说道,打着官腔。

“至于刚刚那句话的意思……”

师爷笑了笑。

“最近县令大人新纳了一个小妾,刚好要建一个府邸,金陵城的大部分工匠都要去修缮。”

原因只是这样?

“那你来三清观作甚,上香?”

苏轼问道。

“这破观本师爷上什么香?”

“你再说一次!”

苏轼瞪了眼睛。

嘿。

你这贱东西,还真是个熊样。

老夫什么样的官没见过。

一个小小的师爷居然这么嚣张?

“大胆,你敢顶撞师爷!”

金陵县衙的官差呵斥苏轼。

“诶,不要和老人计较,免得说我们金陵县衙欺辱百姓。”

师爷呵斥官差,但那语气明显就不是责怪。

“既然不是上香,你们来这干嘛?”

李清照柳眉微蹙,那小脑瓜子在飞快的运转。

官家怎么会来这荒郊野外。

难道是因为赵明诚?

“本师爷来这,自然是收税。”

“收税?”

所有人都是一愣。

大宋的确是要收税。

一些七七八八的税,种类还不少。

“按照大宋律,三清观已有五年不曾收土地税,合计十万八千六百两白银。”

师爷施施然说道。

数字一出,震惊张怀民一万年。

“你再说一遍?”

张怀民不可思议的看着师爷,怀疑自己听错。

“本师爷说, 要收十万八千六百两白银的土地税。”

“你在说什么狗臭屁?”

苏轼直接忍不住了。

什么土地五年能累积这么多税?

三清观的地皮是金瓜子做的,还是银瓜子做的,保真吗?

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嘛!

……

师爷脸色一冷。

“本师爷可没有开玩笑。”

按照赵公子吩咐,他得把这三清观给拆咯!

“本师爷已经量过三清山,五年下来就该收这么多土地税,有理有据。”

苏轼气笑了。

“是谁教你们这么收土地税?”

“三清观就占了一个小山头,你直接收整个三清山的土地税?”

“你们这收法,朝廷的户部尚书见了都得大呼内行!”

……

“怎么,交不出来?”师爷冷笑:“既然如此,按大宋律,三清观得拆!”

“来人,拆了这三清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