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老碑谷三日,脚下的石屑碾作了铜锈。风里的石碑气淡了,漫开钟鼎的沉雄气,混着古铸的腥甜,不是新鼎的亮硬,是老鼎的苍沉,踩在荒塬的鼎墟上,鞋底能蹭到鼎耳的凉糙。吴仙握着念归幡走到片凹地前时,幡尖突然往土下扎——老鼎陷在半尺深的土中,鼎身裂了道指宽的缝,缝里嵌着些黑絮似的魔气,鼎旁散着圈碎鼎片,片下压着块青绿色的鼎足,足上“鼎”字被铜锈浸得发暗,“目”字的竖画早被土埋得只剩浅痕,只剩个“鼎”字下半的“鼎”形残纹在足上伏着,像被冷铜裹住的芯,风一吹就掉层铜末。
鼎边蹲着个老守鼎人,正用骨刷扫鼎足的铜锈。他袖口磨出了洞,指节上结着铸鼎烫的疤,扫一下,锈就落得像绿沙,露出鼎足更斑驳的纹。见吴仙立在塬口,他敲了敲骨刷柄:“后生要寻古鼎?别碰啦,这老鼎墟早废啦。鼎裂了,魔气还钻缝,再过些日子,连‘鼎’字都怕要让魔气吞了去。”
吴仙蹲到鼎足边,指尖按在足面——足面凉得发僵,鼎足吸足了陈铜的寒气,摸上去发滑。念归幡贴着鼎足晃了晃,幡面映出团青黑的影:是“鼎”字的字灵缩在足下,影边绕着黑絮,像被碎鼎片压着,动一下都带起串墨色的光点,连“碑”字灵那点石墨气都透不出,只剩团蔫生生的虚影。他摸出老石匠给的布囊,往鼎足边的碎鼎片上撒了点碑座石末——石末还留着石碑的沉气,刚挨着铜锈就洇了点淡青痕,片上的黑絮竟簌簌退了些,足上的残纹颤了颤,露出点极淡的绿痕,像新铸的铜面泛着光。
“早年可不是这样。”老守鼎人把骨刷往鼎沿一靠,“我年轻时守鼎,这鼎足总浮着青铜光。那会儿满塬的鼎立得发亮,熔炉一烧,‘鼎’字的气能顺着铸痕往足上爬,连鼎边刻的‘铭’字都跟着活——人往鼎上铸字时,‘鼎’字的气能沾着铜香往人衣襟钻,摸鼎耳时,指尖还留着凉中暖呢。”
他指了指鼎墟后的旧铸坑:“后来铸鼎的迁去新窑,焦炭烧得比炭火旺十倍。铸鼎的都往新窑那边去,老鼎墟就废了。土一年比一年厚,先埋住了鼎足,再浸裂了鼎身,最后连老熔炉都凉了——老铸匠春里来过,蹲在鼎足边看了半晌,说字灵让魔气困着了,得用‘活火’引,可老鼎墟的硬土早冻得绷了缝,哪来的活火?”
吴仙往鼎墟深处望,铸坑角落卧着个没锈透的旧火箸,箸上还沾着点没烧尽的炭痕——是被坑后的老土墙挡着,没被霜雪冻透。他从袖袋摸出兔崽给的石苔堆,往鼎足没锈透的边晃了晃——石苔带着老碑谷的石气,映在足上竟“沙沙”地颤了颤,暖痕顺着足缝往下渗,渗到残纹的横画时,足缝里的黑絮竟缩了缩,露出点极弱的绿光,像熔炉下刚燃的火星。
“你闻。”吴仙忽然按住鼎足角。老守鼎人停了手,竟闻见鼎足下传来“微腥”的气,是那缩在碎鼎片下的字灵动了动,影边的黑絮散了点,往石苔晃过的暖痕凑了凑。他想起袖袋里的细枝束,捏着往鼎足上轻扫——枝痕漫过足面,带着的木简气浸着足缝,扫过的地方竟软了些,足上的绿痕更宽了,残纹的绿光漫开,顺着鼎足往下淌,滴在碎鼎片上时,片上的黑絮竟褪了褪。
“得让它摸着青铜气才行。”吴仙捡起那柄旧火箸,往铸坑的炭痕上蹭了蹭——箸上沾着炭火的暖意,他捏着箸往鼎足边的字痕上划,旧箸挨着“鼎”字的残痕时,箸上的炭末顺着足面往下落,落在足上竟不焦,像层薄炭粉盖着足缝,把魔气挡了挡。
他握着旧火箸往鼎足上轻敲:“‘鼎’,象器形,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铜铸字,字记礼,礼养字,字才不蔫。”敲得越轻,足面越亮,残纹的绿光突然往鼎下伸,像在找“鼎”字的全影,石苔的暖痕跟着往鼎足下钻,钻到黑絮深处时,竟拽出团灰黑的影——正是“鼎”字缺的上半纹,被碎鼎片压得久了,影都发僵,一碰着残纹就颤了颤,慢慢往一块儿凑。
老守鼎人突然往鼎墟后跑——铸坑边藏着个没凉透的旧熔炉,炉上沾着“铸”字的残火,是当年他铸鼎时用的老泥熔炉。他抱着熔炉的残边跑回来,往鼎足边一放:“铸跟鼎是伴!当年熔炉烧火,‘铸’字的气能顺着铜痕往鼎足上淌!”熔炉残边刚挨着鼎足,“鼎”字突然亮透了,缺的纹和残纹合在一块儿,绿光裹着沉暖往周围淌——裂了的老鼎竟自己拢了拢碎石,鼎身的缝慢慢收窄;老鼎墟的土晃了晃,露出底下的鼎座,座上刻的“铭”字也透了点光,像刚被熔炉烧过似的眨了眨眼。
风从鼎墟后吹过来,卷着铜香往远处飘。吴仙抬头望,塬口跑过来几只小土拨鼠,是老守鼎人常喂的崽,刚从新窑那边的土坡跑回来,爪里叼着新扒的铜锈,见鼎足亮了都停住脚:“伯!那字在足上发光呢!跟您说的老早以前一样!”
大的那只叼着铜锈往鼎足边凑:“伯说以前铸鼎时,字亮了就好刻铭——我们帮您扒土!”土拨鼠们围着鼎足,用小爪扒足上的土,扒得越欢,“鼎”字的光越盛,连老鼎墟上都浮着层淡绿的光,像铺了条青铜做的毯,一头连鼎足,一头连铸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