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不仅在自己力量中如今显得势单力薄,几乎是孤家寡人一个;在他的家中,也已经不剩什么人了。】
【早在之前,平江城还没有被攻破的时候,张士诚就对自己的妻子刘氏说:“如今我败局已定,距离死不远了,到时候,你们怎么办?”】
【刘氏非常平静也非常果断:“你不用担心,我不会负你。”】
【而这个“不必担心”“不会负你”的意思,就是自尽——在城破前,刘氏就先做好了准备,在一个叫做齐云楼的楼阁下面堆积了大量柴火;后来,平江城刚刚被攻破,刘氏就带着张士诚的姬妾们、侍女们登上齐云楼,督促她们自尽,又自缢而死,死前让养子张辰保放了一把火,点燃柴火,烧了齐云楼。】
【此外,张士诚还有两个亲生的儿子,年纪都还很小,在眼看平江城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刘氏就将他们托付给了乳母,又给了乳母大量钱财,让她带着这两个幼子逃走,隐匿在了民间。后续,这两个儿子的结果就无人得知了。】
【如今,在城中再度战败的张士诚逃回了自己的府中,独自坐在屋子里面,他身边的人也已经全都四散而逃。】
对于又一次上演的自尽的情况,百姓们也无话可说。
反正,城破了,就是这种情况,不是吗?
虽然张士诚这边之所以如此,多半是因为张士诚本人是这方势力的首领,而刘氏等人则是张士诚的家眷,攻城的却是另一方势力……在城破的时候,首领家眷的遭遇可是相当难以保证的。
所以,张士诚的家眷们才都这么齐齐整整地选择了自尽。
放在普通百姓那里,确实未必会这样——虽然一旦城破,普通的女子遭遇灾祸的情况也不少见,但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心里面,活着气死才是头等要事!
他们和张士诚的家眷们不一样,后者因为身份原因,还有着其他方面的价值,甚至价值还不算小,因此,就算不为了避免城破后的灾祸,他们也可能为了避免日后被用作辖制牵制张士诚的棋子而选择自尽;
但是普通百姓人家呢?除了性命本身外,还能有多少其他方面的价值?
他们没有什么特殊身份,也没有什么财富权力影响力,他们的价值就是这么多。
所以,不需要因为其他方面的顾忌去考虑生死问题——活着,就是想要活着,就这么简单。
况且,说不得家中就有年幼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如果成年人没了,那这些年幼的孩子又怎么能够活下去?
哪怕是张士诚的家眷这边,也没有让幼子跟着一起去死!
不过,张士诚这边能够把幼子托付给乳母、还能给乳母大笔钱财,可是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年幼的孩子,只能靠他们,而不可能指望其他人。
所以,他们更是要活着才行。
【张士诚回到自己的府中后不久,徐达等人也就到了。】
【徐达让张士诚的旧部李伯升去给张士诚传话,大约是要劝说张士诚老老实实归降之类的。】
【当时,时间已经到了日暮时分,李伯升奉命前去劝说张士诚,可是等他抵达府中的时候,却发现情况不妙——他当即破门而入,就发现张士诚已经自缢了。】
【见到这个局面,李伯升立刻让跟着自己一起前来的、另一个张士诚旧部赵世雄把张士诚抱了起来,不再坠着,又解开了上吊的绳索,在这一番施救之下,最终,张士诚气未绝而复苏。】
【简言之,没死成,又活了!】
【随后,徐达又派了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去劝说张士诚,但反反复复好几次,张士诚都没有给出任何反应,只是闭目不言。但不论如何,他现在都已经可以算作是俘虏了,于是,最终徐达干脆命人把张士诚用旧盾牌抬着出了城门,又改用门板抬到了船上。】
【至此,张士诚的势力彻底宣告了终结。】
【平江城被攻破,徐达等人最终俘获了张士诚的属官、将校、地方官员及其家属等,共计二十万人,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九月十日,捷报传到了应天府,朱元璋命令中书平章胡廷瑞继续率军进攻无锡,康茂才则率领常州、宜兴等地的军队跟在后面。】
【九月十二日,通州投降,镇守在当地的将领、同时也是张士诚的侄子的张右丞选择投降,这一战,朱元璋所部俘获将士七千余人,一枚银印章、十多枚铜印章,二百多将近三百匹马,二百多艘船,以及五万石粮食。】
【九月十四日,之前屡屡招降却一直没有接受、还把使者都杀了的无锡选择归降,也就是莫天佑投降。】
【九月十六日,张士诚被送到了应天府。】
【一路上,他在船舱中闭目绝食,依旧表现了求死之意;等到了应天府,依旧躺着,拒绝起身,被抬到了中书省之后,时任相国的李善长询问张士诚,张士诚也置之不理。】
【随后,张士诚找了个机会再次自缢,这一次,他成功了,享年四十七岁。】
“这张士诚倒是……”对于这么个发展,有人意外,也有人觉得很正常。
但总归,元朝末年的这个乱世之中,之前确实还没见过这种发展。
徐寿辉这个首领,是被陈友谅所杀,根本没有什么要不要自尽还是投降的选择;天完政权的另一个奠基人彭莹玉,则是早早战死;韩宋政权这边,刘福通和韩林儿都还不算是被俘,所以也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至于说陈友谅,那是直接也战死了;还有明玉珍,明玉珍是病死……
这是几个头领的结局。
如果说还要算上那些个高级将领,比如说毛贵,那也是被人所杀,同样没有面临过要投降还是自尽的局面。
算来算去,张士诚竟然就是这种局面的第一人!
而他不管怎么选择,好像都有道理——
“其实也不是,虽然话是这么说,张士诚怎么做都有理,但是我觉得他选择自尽,我就感觉‘啊,就该这样,就是这样,没错’,但是要是他选择了投降朱元璋……”这人挠了挠头,有点纠结,“虽然也不是不行吧,但就是让人感觉怪怪的。”
这是他的实话,也是他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