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实廖永忠淹死了韩林儿这件事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了明朝官方承认的。”李渊从中看出来了。
虽然明朝官方没有正面直白地给出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答复,但是吧,从其他的方方面面中,明朝朝廷、皇帝都在承认这样一个结果——韩林儿之死,不是什么倒霉催的天气意外,而是货真价实的人祸。
导致这一场人祸的,就是廖永忠。
朱元璋没有直接说这件事情就是廖永忠干的,但是他把这件事情最后归责到了廖永忠的头上;明朝朝廷在后来也没有直接表示这到底是谁干的,有没有人指使,但是关于廖永忠做了这件事情、害死了韩林儿这件事情却广为流传、人尽皆知;
宁王朱权八成是朱元璋的儿子,然后,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给自己的这个儿子下旨,让他编纂一本史书,结果在这本史书中,朱权,这个朱元璋的亲儿子,把廖永忠沉了韩林儿的船导致韩林儿身死这件事情这个说法给写了进去……
别说这宁王朱权是听了朱元璋的命令来编纂的这一本史书,其中内容肯定有所规定;就算他在编写的时候偷偷夹带私货了,那么,这样的书在成册正式发表之前,也是一定要经过朝廷和皇帝的审核的。
不管这个审核的时候,究竟是哪个皇帝在位,是朱元璋依旧好好地活着当着皇帝呢,还是他已经驾崩了,皇位上换成了那个建文或者那个朱棣,明成祖明太宗,总归,这都是要经过他们的审核和确认的。
而如果审核的人就是朱元璋,那么他这个半个当事人的态度和倾向,由此便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出来;如果说当时朱元璋已经驾崩,那么,不管当时在位的皇帝究竟是建文帝还是明成祖,这两个人之间便是有天大的矛盾和仇恨,但是他们在对待开过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事情上时,态度一定是趋于一致的。
至少,这两人不能让有什么污水黑锅给扔到朱元璋的头上。
那么,韩林儿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一个重点。
也因此,这两人的态度也可以从这本史册就这么刊行了可以看出来。
换言之,虽然后来编修的《明史》中表示,朝廷没有正面给出什么肯定的答复,只是有一种非常广泛的说法认为,是廖永忠杀害了韩林儿;但是在实际上,明朝官方其实是默认了这一种观点的。
他们默认,韩林儿之死,确实是廖永忠动的手。
“要是这样的话……”李渊不由摇头,“这个廖永忠,最后的结果估计不怎么样就是了。”
头上顶了这么一件大事儿,别管是真的还是黑锅,总归是一件大事儿。韩林儿这件事情虽然不能直接拿到台面上来讲,但是其影响和意义就是摆在了那里,就是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表态。
这个处理和表态未必需要搞得天下皆知,但是该知道的都需要能够看到。
那么,廖永忠日后的结局一定要算到这件事情里面去。
再者,在到了封爵封赏的时候,朱元璋又抛出来过一件要命的事儿:探查圣意啊!
探查圣意,私自探查,这本来其实就相当要命。不过当时明朝只是初创,大家也都基本上是普通百姓出身,在这方面可能看得还不够重要和明白,但事实上,这件事情相当要命,非要往大里搞的话,完全能够搞掉一个人乃至其部分近亲的性命。
同时,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廖永忠探查圣意的方法,还不是说他自己怎么左右拐着弯探查,他还是结交了儒生,让儒生来探查……这就又是一宗罪,且如果皇帝愿意,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大罪。
虽然朱元璋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只是表示,因为廖永忠有这两桩罪过,所以不能封公只能封侯;可是这罪状已经摆明白了,日后真的要有什么想法,随便从他身上抓点小辫子,然后联系到这两件事情上来……
那可不就是想怎么处置,理由都绝对充分吗?
都不用把他搅和进那几桩大案之中,就能够把他处理掉。
【不论如何,韩林儿和刘福通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而他们的生物生命在之后也很快迎来了结束。】
【我们说回张士诚。】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份,张士诚的自信心已经恢复过来,并且还进一步膨胀了,他自己派遣了使者前往元朝大都,表示请求朝廷册封自己为吴王。】
【元朝朝廷拒绝了这个想法,说实话,也确实没多少这方面的先例,当年察罕帖木儿战功赫赫,掌握了元朝朝廷真正的大权,还掌握了几乎所有能战的军队,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被封王,而是等到他死后,才被追封了王爵。】
【察罕帖木儿尚且如此,何况张士诚?】
【在元朝朝廷看来,张士诚一来不是一开始就忠心耿耿认认真真要支持朝廷的人,和察罕帖木儿那些地主武装并不一样,他是被招降的!万一日后又反了呢?万一有什么不臣之心呢?二来,他是一个汉人,虽然现在元朝朝廷放宽了对汉人的限制,但说到底,他们还是在乎这方面的,一些东西那是只会给蒙古人而不会给汉人,况且,王爵这种东西,连蒙古人都没有,那汉人就更不可能有了。】
【因此,元朝朝廷坚决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