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赶忙上前,扶起司马懿。
“仲达休要多礼,你我名为主从,实为兄弟。事到如今,如之奈何?”
“主公在上,礼不可废。为今之计,吾有两法,若顺利实施,可大大削弱新汉的有生力量,吾军则择机遁走,自河西而入西域,不与新汉较一时之长短,则如鱼游大海,鹰翔长空,未必不能另建一番大业乎?
吾军在西域一边专心发展,编练强军,一边关注关内之事。待关内大局有变,则统率大军,自河西走廊,杀入关内,一统天下!”
曹丕大喜,连连称善。又问:“吾军该如何给予新汉军予最大程度的杀伤?”
司马懿露出狠辣的神色:“效仿董仲舒,把大汉国都,从洛阳迁往长安。洛阳虽好,乃四战之地。长安则不然,只需守好潼关,涵谷关,则关中无忧矣,此乃昔日刘帮,放弃洛阳,定都长安的原因。”
曹丕迟疑了一下。迁都,对一个国家来说,历来就不是小事。当初董卓从洛阳迁都至长安,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可以说,那是一条由累累白骨铺就的路。但是,不迁都,洛阳确实是旦夕可破,危在旦夕。
咬了咬牙,曹丕下定了决心:“来日议事,吾便与众人商讨迁都事宜。”
“主公,懿另有一事相求!”
“仲达,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懿求为金城太守。愿为主公守好金城,并派人前往西域,打点好西域诸国。
万一长安城破,事不可为,主公可径直退往金城,懿必为主公守好退路,并为进入西域诸国的开路先锋!”
曹丕大喜:“仲达,吾准了。如此一来,吾无忧也!”
三人商议已毕,司马懿兄弟告辞回到家中。
司马望迫不及待地问:“仲达,汝何故建言曹丕迁都?那西域乃蛮荒之地,吾司马氏一族,历经数百年,屹立不倒,家大业大,房屋良田无数,若一朝弃而走之,恐不复为吾司马家所有!况吾听说,陶响非好杀之人,倘吾举族降之,也不失公侯之位。
退而求其次,也不失为富家翁矣!”
司马懿从一匣中,抽出两张白纸,递给司马望。
司马望满腹疑问,一目十行,迅速看完。
“此信可确定乎?”
“千真万确,吾已经多方论证!”
“陶浩宇小儿,心胸狭隘至此乎?”
原来,纸上的内容乃是陶响令史阿出山,抽调精干人员,专门秘密监视司马家族的一举一动,并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擒获司马家主事人员的手令的拓印件,也不知司马懿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才拿到如此隐秘的文件。
“吾也感到意外,料想当初,陶响泰山之行,吾司马死士得罪陶响得罪的狠了。”
“哼,若无张角的黄巾宝藏,区区一个陶家,如何能迅速发展至如今的庞然大物?况且,吾司马家为求宝藏,也是死伤惨重,汝之六兄便是折于泰山!至令仍死不瞑目!吾司马家不去寻他报仇,他倒对吾司马家族念念不忘,妄想赶尽杀绝!”
司马望愤愤不平地说,仿佛又看见亲弟弟死不瞑目的样子。
“唉,兄长多说也是无益。事到如今,整个大汉,即便是曹丕,人人可降,吾司马家人,断不可降!
故吾求金城太守一职,非为曹丕寻退路,实为司马家族寻一生路耳!”
司马望至此,才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
“弟放心前往金城,吾当寻族中长老,商议举族北迁之事!”
“兄长放心,吾前往金城,必为吾司马家寻一条生路!”
司马懿见说服了兄长,心中也满怀宽慰,仿佛压在胸腹的一块巨石,终于搬开了!
翌日,曹丕又召集群臣,司马懿提出迁都至长安一事,意料之中,遭到了多数人的极力反对。
好在司马懿兄弟两人口才了得,引经据典,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力陈迁都长安的好处,曹丕也事先严令大将军曹真等人配合赞成,迁都之事终获通过。
说起来很是可怜,大汉皇帝陛下刘辩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迁都一事的。过往不堪回首的经历,让刘辨对迁都长安一事极为反感,但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刘辨也不敢说太多反对的话。
公元216年4月,洛阳突然间传出北迁长安的消息。而且,从上到下,先兵后民,组织极为高效和严密,在新汉政极还未完全反应过来,大汉政权已完成了十之七八的迁都工作。
五路讨伐伪大汉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便被迫要做出修改。
修改计划容易,但一些前期布置的准备工作,例如粮草辎重的调动要改变就不容易了。
最后,大将军府幕僚经过半个多月的紧急商讨,在原先的计划上做了大幅修改,才终于又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原计划中的最后五路兵马兵围洛阳,肯定是不行了。权衡利弊,大将军府幕僚把兵围洛阳改为由三路兵马兵进长安,吕布和汉中徐晃一路只需占领凉州,尤其是金城郡即可。赵云,刘备兄弟,张辽三路兵马不分先后,兵锋直指长安。
陶响坐镇大将军府,统筹各路大军攻伐事宜及粮草辎重调配。
草莽营也全部动员起来了,尤其是雍凉二州的潜伏人员,更是活跃无比。不负重托的洛阳司人员,在司马懿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的几天后,这则消息便摆上了陶响的案头。
陶响敏锐地觉察到司马家族有北逃的迹象,便果断给吕布,陈宫下令,迅速占领金城以北的吐谷浑部地盘,不得放走金城郡一兵一卒北逃。普通百姓也是如此。如有不从者,可就地斩杀。
下完此令后,陶响还不放心。又给在西域传播佛敦大获成功的窄融兄弟也传了一个手令,遇到从金城北逃的汉人,尤其是司马家族的人员,务必擒拿归案,必要时可就地斩杀。
宁杀错,不放过。陶响暗下决心!
等一切计划重新调整完成,时间又过去了两个月之久。没办法,三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就是这样。尤其是交通,通讯方面,效率实在是低下。
灭国之战,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之又慎!
幸亏沮授和诸葛亮皆严谨细致之人,陶响只需掌握大致的方向不犯错,便可确保计划顺利执行。